摘要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儒家学说的发展表现为前后两种不同的形态。经由孔子"纳仁入礼"对周礼的损益以及孟子"居仁由义"基础上的发展,早期儒家在伦理精神与政治实践两个层面塑造了体系完备的理想化标准。从孔孟的理论架构来看,早期儒家的礼治理论本质上排斥了"刑"、"法"的适用,并进而体现为孔孟对待"刑"、"法"手段时的反复与矛盾。通过对早期儒学的改造,荀子在理论上融合了"法"的存在,避免了孔孟的"一元"主张面对"法"时所面临的理论尴尬。通过"礼法并用"到"以礼统法"的递进,荀子最终构建起儒法合体的二元化治理体系,从而实现了儒家治世模式的内在转变。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