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野百合碱(MCT)诱导大鼠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病理变化,探讨造模剂量-时间致肝损伤的病理特征,并解析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2),MCT低、中、高剂量组(每组n=20)。MCT低、中、高剂量组分别采用MCT 80、120、160 mg·kg-1灌胃一次制备模型,各剂量组大鼠于造模48、120 h处死取材。观测各组大鼠的存活率,检测大鼠体质量、肝质量与血清肝功能变化,采用扫描电镜、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天狼星红(SR)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微板法检测肝组织匀浆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MCT各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活性随造模剂量增加而升高(P<0.05,P<0.01);随造模时间增加,MCT低剂量组血清ALT和AST活性均下降(P<0.01),MCT中、高剂量组ALT和AST活性均显著升高(P<0.01)。HE染色显示MCT低、中、高剂量组肝组织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及红细胞淤积,电镜下可见肝窦内皮窗孔扩大,“筛状”结构消失,其损伤程度随剂量提高而加重。与正常组比较,MCT低、中、高剂量组肝窦内皮细胞标志物CD44表达减少(P<0.05,P<0.01)。SR染色显示造模48 h MCT各组未见阳性染色,120 h MCT各组可见汇管区及肝窦胶原沉积。与正常组比较,MCT各剂量组肝组织MDA含量及GST活性增加,T-SOD活性降低,以MCT中、高剂量组变化显著(P<0.01);且造模120 h MCT各组变化呈现剂量依赖性(P<0.01)。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促炎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蛋白表达随剂量升高而增加(P<0.01),抗炎巨噬细胞CD163蛋白及mRNA表达随剂量升高而减少(P<0.01)。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MCT中、高剂量组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核转录因子-κB(p-NF-κB/NF-κB)、磷酸化蛋白激酶B/蛋白激酶B(p-Akt/Akt)明显升高(P<0.05,P<0.01)。MCT造模后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剂量升高增加,α-SMA、Ⅰ型胶原蛋白基因α1(Col 1a1)和Ⅳ型胶原蛋白基因α1(Col 4a1)mRNA表达也随时间延长、剂量升高而明显增加(P<0.05,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造模后凋亡细胞数量随造模剂量升高而增加,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与Bcl-2相关X蛋白(Bax)比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不同剂量MCT灌胃诱导的大鼠肝窦阻塞综合征,病变随剂量增加而加重。80 mg·kg-1MCT导致的肝脏损伤可自愈,超过120 mg·kg-1的MCT导致的肝脏损伤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甚至出现纤维化、死亡。MCT导致大鼠HSOS的病理机制可能是MCT引发肝组织内强烈的氧化应激,激活促炎巨噬细胞大量分泌炎症因子,进而激活NF-κB/Akt信号通路,导致严重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