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发病4.5 h内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其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静脉溶栓组(65例)和桥接治疗组(55例),静脉溶栓组采取单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桥接治疗组在溶栓基础上采取机械取栓。比较两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mRS)评分> 2分发生比例、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并以mRS评分> 2分作为预后不良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利用ROC分析梗死体积、三酰甘油(TG)水平预测患者治疗后预后不良的价值,将两组有差异信息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量化赋值明确引起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静脉溶栓组NIHSS评分及mRS> 2分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桥接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不良组年龄≥70岁、单纯静脉溶栓、合并糖尿病、合并卒中家族史、合并房颤患者比例及梗死体积、TG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ROC分析,梗死体积、TG水平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1、0.836。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证实,年龄≥70岁、单纯静脉溶栓、合并糖尿病、合并卒中家族史、合并房颤、梗死体积≥69.875 ml、TG≥1.505 mmol/L是脑卒中患者经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基础上进行桥接治疗有利于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改善,但还需结合患者年龄、糖尿病、卒中家族史、房颤、梗死体积、TG水平等危险因素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
单位如皋市人民医院; 南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