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定量脑电图参数与脑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均给予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脑神经保护等常规综合治疗,并均于入院时、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行定量脑电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NIHSS评分。比较不同梗死部位定量脑电图参数,对比不同梗死面积病人定量脑电图参数、NIHSS评分,并分析定量脑电图参数与梗死面积、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α、β波均高于入院时,且治疗第14天α、β波均高于治疗第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δ、θ波、大脑对称指数(BSI)、δ+θ波与α+β波的比率(DTABR)、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治疗第14天δ、θ波及BSI、DTABR及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第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梗死病人入院时α、β、δ、θ波及BSI、DTABR与丘脑梗死病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梗死、丘脑梗死病人入院时α、β波均高于皮层下梗死病人,δ、θ波及BSI、DTABR均低于皮层下梗死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面积脑梗死组、小面积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入院时α、β波均大于大面积脑梗死组,小面积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入院时α、β波均大于中面积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入院时α、β波均大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面积脑梗死组、小面积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入院时δ波、θ波、BSI、DTABR及NIHSS评分均低于大面积脑梗死组,小面积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入院时δ波、θ波、BSI、DTABR及NIHSS评分均低于中面积脑梗死组,腔隙性脑梗死组入院时δ波、θ波、BSI、DTABR及NIHSS评分均低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α、β波与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δ波、θ波、BSI、DTABR与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定量脑电图以α、β波降低及δ波、θ波、BSI、DTABR升高为特征,且α、β波与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呈负相关,δ波、θ波、BSI、DTABR与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呈正相关。
-
单位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