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中国的某些朝代或者时段,市场已经高度繁荣,市场技术手段也相当发达。经济史学界认为,其中既可能已经存在朝市场经济演化的经济形态,也有可能存在着并列于市场经济的经济传统。聚焦于此,国内学术界形成了吴承明的传统中国交换理论、刘志伟的贡赋体系理论、龙登高的朴素市场经济理论和彭凯翔的传统中国民间市场经济论等不同看法。吴承明的交换理论模型,强调使用价值交换并非商品交换,不可能是市场经济,进而区分了传统中国商业中的市场经济传统和非市场经济性质的交换,指明了传统市场中既含有向市场经济演化的成分,也存在着反市场经济的交换行为;刘志伟的贡赋理论模型,从本土经验出发,构建起一套分析框架,认为中国传统的经济意识形态不是Economy,而是王朝国家为实现统治而聚敛和分配财富的手段,传统中国的整个经济体系不是市场经济,而是贡赋经济;龙登高的朴素市场经济理论,重视的是生产要素的产权形态及其交换、民间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及王朝国家对私有产权的法律保护;彭凯翔的传统中国民间市场经济理论,注重传统中国市场运作的制度要素,充分论证了市场交易得以实现的制度产生历程及制度自身的运行逻辑。这些理论模型或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总结了传统中国的市场特质与发展路径;或从中国经验出发,建立符合本土实际的与现代西方经济学对话的关于传统中国市场的原理性认识,均有重要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