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层孢粉数据是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等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孢粉数据库推动古环境研究从点到区域和全球尺度,从定性到定量,从而实现在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序列上探索植被、气候和人类干扰的相互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演变。该数据集整合了全国第四纪末期(5万年以来)共372个地层花粉序列,涵盖790个花粉类群,样点分布于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与领海。数据集包含地层花粉采样点的地名、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数据来源、样品类型、沉积物长度、样品数量、测年方法及测年数量、时间跨度和参考文献,以及每个采样点的花粉含量百分比。数据主要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采样点集中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森林、温带草原和荒漠以及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在深海到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都有分布,但集中在海拔2 000 m之下。按照数据来源区分,原始数据样点178个,占47.8%;数值化数据194个,占52.2%。按照样品类型分类,多数样点为湖泊样品(151个)、冲积物/洪积物样品(99个)与泥炭样品(67个),占总样点数的85.2%。年代测定的主要方法为放射性碳同位素手段(占样品总数的93.8%),大部分记录有2–10个测年数据。采样点的平均花粉类群数量是19个,以4–30个花粉类群的采样点最多。代表性花粉类群(松属(Pinus)、栎属(Quercus)、蒿属(Artemisia)、禾本科)含量的时空分布格局表明,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这些花粉科属的分布范围扩大,含量也增加,但分布区域具有分异。半个多世纪以来,孢粉学工作者建立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层花粉记录,为探究古环境演变及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驱动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州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鲁东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兰州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济大学;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南京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岭南师范学院; 西南大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