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层花粉数据集

作者:周伯睿; 廖梦娜; 李凯; 徐德宇; 陈海燕; 倪健; 曹现勇; 孔昭宸; 许清海; 张芸; Ulrike HERZSCHUH; 蔡永立; 陈碧珊; 陈敬安; 陈陵康; 程波; 高洋; 黄赐璇; 黄小忠; 李升峰; 李文漪; 廖淦标; 刘光琇; 刘平妹; 刘兴起; 马春梅; 宋长青; 孙湘君; 唐领余; 王曼华; 王永波; 夏玉梅; 徐家声; 阎顺; 羊向东; 姚轶锋; 叶传永; 张志勇; 赵增友; 郑卓; 朱诚
来源:植物生态学报, 2023, 47(10): 1453-1463.
DOI:10.17521/cjpe.2022.0316

摘要

地层孢粉数据是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等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孢粉数据库推动古环境研究从点到区域和全球尺度,从定性到定量,从而实现在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序列上探索植被、气候和人类干扰的相互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演变。该数据集整合了全国第四纪末期(5万年以来)共372个地层花粉序列,涵盖790个花粉类群,样点分布于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与领海。数据集包含地层花粉采样点的地名、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数据来源、样品类型、沉积物长度、样品数量、测年方法及测年数量、时间跨度和参考文献,以及每个采样点的花粉含量百分比。数据主要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采样点集中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森林、温带草原和荒漠以及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在深海到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都有分布,但集中在海拔2 000 m之下。按照数据来源区分,原始数据样点178个,占47.8%;数值化数据194个,占52.2%。按照样品类型分类,多数样点为湖泊样品(151个)、冲积物/洪积物样品(99个)与泥炭样品(67个),占总样点数的85.2%。年代测定的主要方法为放射性碳同位素手段(占样品总数的93.8%),大部分记录有2–10个测年数据。采样点的平均花粉类群数量是19个,以4–30个花粉类群的采样点最多。代表性花粉类群(松属(Pinus)、栎属(Quercus)、蒿属(Artemisia)、禾本科)含量的时空分布格局表明,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这些花粉科属的分布范围扩大,含量也增加,但分布区域具有分异。半个多世纪以来,孢粉学工作者建立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层花粉记录,为探究古环境演变及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驱动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