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比心肌梗死后不同部位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封堵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心脏中心67例行介入封堵术的室间隔穿孔患者,根据室间隔穿孔部位将患者分为前间隔组(n=44)和后间隔组(n=23),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封堵手术前,与前间隔组相比,后间隔组二尖瓣反流面积[3.05(1.40)cm2 vs. 3.09(1.60)cm2]、三尖瓣反流面积[4.05(3.50)cm2 vs. 6.60(2.80)cm2]更大,血压更低[收缩压:(108.86±14.93)mmHg vs.(97.04±11.23)mmHg;舒张压:(68.80±9.46)mmHg vs.(56.09±6.47)mmHg,1 mmHg=0.133 k 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7例患者中,介入封堵术失败4例。其中,前间隔组2例,原因均为术中心脏破裂;后间隔组2例,1例因术中反复心室颤动而放弃封堵,1例封堵器脱落转外科治疗。63例介入封堵成功的患者中,院内死亡7例。前间隔组6例死亡,其中4例因二尖瓣、三尖瓣大量反流引起心力衰竭,最终死亡;2例严重溶血,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后间隔组1例患者于术后第二天因突发心脏骤停而死亡。封堵手术后,后间隔组二尖瓣反流面积仍明显大于前间隔组[3.10(2.40)cm2 vs. 2.17(1.28)cm2,P=0.002]。两组在手术时间、X线辐射量、封堵器直径、院内死亡率、术后残余分流、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及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远期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的再次住院率、脑血管事件及二次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生存曲线分析也显示,两组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解剖学特点,后间隔穿孔患者较前间隔穿孔患者术前及术后瓣膜反流更严重,但介入封堵术的远期疗效相当。

  • 单位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