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有关《枫桥夜泊》的解读文章,包括“夜半钟声”学案在内,更关注这首诗的形象艺术(包括景象与声象)问题。在多数读者看来,诗中形象有意境之美,且与客愁情景交融,是该诗最为成功之处。但诗人的家乡襄阳和远隔在异地的亲人,是《枫桥夜泊》思绪铺展的主要心理动力和情感渊源,解读者却往往忽略不提。从文学接受角度看,“思乡之情”被淡化和遮蔽,导致《枫桥夜泊》鉴赏出现了两大偏向:一,诗中所抒发的“客愁”具体有哪些内容,无法联系字、词、句予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