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断肢不同保存方法与肌肉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阎晓丽; 张巍; 刘琳琳; 张树明
来源:实用骨科杂志, 2018, 24(01): 44-48.
DOI:10.13795/j.cnki.sgkz.2018.01.010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的保存断肢方法对再植后肌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用ETK液(extracellular-type trehalose containing kyoto solution),UW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LR液(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在4℃保存大鼠断肢6h或24h,并进行原位移植。移植8周后,检测胫骨前肌的末端潜伏期和振幅,以及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钾、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等含量水平,并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马氏三色染色检查肌肉组织学形态。结果ETK-6h、UW-6h和LR-6h三个实验组末端潜伏期相似,但LR组的电振幅低于其他两组。从组织形态上看,LR液中保存的肌肉萎缩程度最高。在24h保存后移植模型中,LR组的存活率是37.5%,而在ETK和UW组中则为80%。LR组由于严重的肌肉萎缩和纤维化导致没有检测肌电流,而ETK组和UW组电生理学结果显示出肌肉的良好功能。结论 ETK保存液可以保护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肢体肌肉的形态和功能,并且增加长期保存后的肢体移植存活率,且ETK液更优于UW液。

  • 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