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后续治疗策略分析

作者:张城刚; 余嘉贤; 蒋祈; 杨文昶; 王涛; 贾杰; 尹玉平; 刘炜圳; 张鹏; 王征; 陶凯雄*
来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2, 39(11): 901-906.
DOI:10.3760/cma.j.cn321463-20210629-00410

摘要

目的评价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1月—2020年12月,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ESD治疗, 术后病理结果为非治愈性切除的69例早期胃癌病例纳入回顾性观察, 依据真实世界里后续是否追加外科手术分为追加手术组(n=12)和随访组(n=57)。主要观察临床和病理资料的组间差异, 追加手术组的外科手术情况, 2组三年无复发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 影响随访组三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随访组比较, 追加手术组的黏膜下层浸润率[66.7%(8/12)比21.1%(12/57), χ2=7.927, P=0.005]、脉管侵犯率[33.3%(4/12)比1.8%(1/57), P=0.003]和神经侵犯率[16.7%(2/12)比0.0%(0/57), P=0.028]更高。追加手术组追加外科手术距ESD手术的间隔时间为18.5 d(7~55 d), 外科手术用时(286.4±85.9)min, 清扫淋巴结(25.6±7.4)枚, 4例(33.3%)有肿瘤残留, 4例(33.3%)发生术后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有1例于外科手术后17个月发生肝转移, 手术后22个月因胃癌肝转移死亡, 1例外科手术后22个月因非肿瘤原因死亡, 三年无复发生存率和三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1.7%(11/12)和91.7%(11/12)。随访组三年无复发生存率和三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7.7%(50/57)和100.0%(57/5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2 cm是影响随访组患者三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7, HR=15.595, 95%CI:1.181~205.952)。结论对于ESD非治愈性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 追加外科手术或密切随访均是安全可行的后续治疗策略, 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内镜手术病理结果, 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意愿进行合理选择;而对于原发肿瘤长径≥2 cm者, 建议积极追加外科手术治疗。

  • 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