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例1, 女, 37岁, 2020年3月入院。既往经腹腔淋巴结活检明确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以CHOP方案一线治疗5个周期获得部分缓解(PR), 复发后以Gemox方案二线治疗2个周期、R-GDP方案治疗5个周期再次获得PR。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放射性物质接触史2年。血常规示HGB 60 g/L、PLT 67×109/L;铁蛋白(SF)2 500 μg/L(参考值24~336 μg/L);乳酸脱氢酶(LDH)984 U/L(参考值120~250 U/L);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CD25)58 917 ng/L(参考值0~2000 ng/L);骨髓穿刺涂片见噬血细胞;腹腔淋巴结活检免疫组化:CD30(+), CD3(-), CD10(-), CD20(-), Bcl-6(+), MUM1(+), BCL-2>50%, Cyclin D1(-), C-MYC>40%, P53>75%, Ki-67>75%, 原位杂交EBER(-);FISH:BCL-2, C-MYC, P53, BCL-6未见异常;增强CT示腹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66 mm×45 mm)。诊断为"DLBCL(non-GCB)Ⅱ期B组, 噬血细胞综合征(HLH)"。2020年3月起予R-BVED方案化疗(利妥昔单抗375 mg/m2第1天, 苯达莫司汀70~90 mg·m-2·d-1第2、3天, 长春地辛3 mg/m2第1天, 依托泊苷100 mg·m-2·d-1第1、4天, 地塞米松15 mg/d第1、4天), 同时予阿糖胞苷、甲氨蝶呤、地塞米松鞘内注射。首疗程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发生发热, 予以抗感染、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症治疗后好转。第2周期化疗后出现Ⅲ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Ⅱ级胆汁酸升高, 对症治疗后好转。2个周期化疗后增强CT示腹主动脉旁较大淋巴结较前缩小75%, 根据Lugano标准疗效评估达PR, 复查SF 991 μg/L, 第4周期化疗后复查PET/CT示"腹主动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 FDG未见增高(Deauville评分1分)";骨髓未见噬血细胞, SF 434 μg/L, sCD25 1 752 ng/L。2020年6月以大剂量依托泊苷(1.6 g/m2)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后继续完成第5、6周期R-BVED方案化疗, 复查增强CT示"腹主动脉旁较大淋巴结约23 mm×11 mm, 达到完全缓解(CR)"。2020年10月予BEAC方案预处理(卡莫司汀400 mg、-6 d, 依托泊苷160 mg/d、-5~-2 d, 阿糖胞苷160 mg每12 h 1次, -5~-2 d, 环磷酰胺1.0 g/d、-5~-2 d)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回输单个核细胞10.8×108/kg、CD34+细胞2.1×106/kg。移植后出现Ⅲ级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 予以抗感染治疗, +12 d中性粒细胞植入, +18 d血小板植入。2021年8月随访疗效评估CR, SF 224 μg/L, 血常规均恢复正常, 未出现HLH复发。
-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