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腹透)相关性腹膜炎(PDAP)致病菌谱和药物敏感(药敏)性变化,为临床合理防治PDAP提供依据。方法病例来自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透中心随访患者中所有发生PDAP的患者。采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透出液致病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别按照透出液培养结果和腹膜炎发生年代分组。用Poisson回归法进行腹膜炎发生率的趋势检验分析,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时间段致病菌谱的构成及药物敏感率的差异。结果 12年间共有386例患者发生711例次PDAP。透出液致病菌培养阳性率由2004年的52.0%提高至2015年的77.0%(P<0.001)。培养阳性的腹膜炎中,革兰阳性菌腹膜炎270例次(59.5%),革兰阴性菌腹膜炎129例次(28.4%),混合感染39例次(8.6%),真菌性腹膜炎15例次(3.3%),分枝杆菌腹膜炎1例次(0.2%)。腹膜炎发生率由2004年的0.214例次/患者·年下降至2015年的0.160例次/患者·年(P=0.03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相关腹膜炎的发生率由2004-2005年0.049例次/患者·年下降至2014-2015年的0.027例次/患者·年(P=0.025),其余致病菌腹膜炎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2004-2009年组相比,2010-2015年组患者革兰阳性菌对第一代头孢菌素及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率显著下降(61.3%比88.2%,P<0.001;61.7%比85.5%,P=0.001),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4-2009年组与2010-2015年组间革兰阴性菌对头孢他啶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头孢拉定作为初治用药的革兰阳性菌腹膜炎,与2004-2009年组相比,2010-2015年组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显著升高,治愈患者的疗程延长。结论 PDAP的发生率较前明显下降,致病菌培养阳性率显著提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腹膜炎发生率较前下降,而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及真菌性腹膜炎发生率无明显变化。随着第一代头孢菌素药敏试验敏感率下降,现有的经验性治疗方案有进一步评估的必要。
-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