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血小板功能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阿司匹林300 mg嚼服,随后以每日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100 mg持续治疗;并进行花生四烯酸、腺苷二磷酸、胶原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测定,比较抗血小板治疗24 h、1周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氯吡格雷酸的血药浓度,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与氯吡格雷酸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在治疗24 h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花生四烯酸、腺苷二磷酸、胶原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1)。持续治疗1周后,血小板聚集率并没有再度降低,显示一定的耐受性。治疗24 h后,花生四烯酸、腺苷二磷酸、胶原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下降幅度>3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6.7%,40.0%,21.7%;下降幅度10%29%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0.0%,23.3%,35.0%;下降幅度<1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33.3%,36.7%,43.3%。随访半年后,34%的患者再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55%的患者3种诱导的聚集率均小于30%。结论在相同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下,当花生四烯酸、腺苷二磷酸、胶原诱导下的聚集率均小于30%,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显著提高,且氯吡格雷酸的血药浓度与血小板聚集功能不具有相关性。

  • 单位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