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代大家如郑玄、朱熹、钱穆、辜鸿铭、杨伯峻等对《论语·公冶长篇》中的"无所取材"的"材"字有着各不相同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曰,"材"取其本义,为木材;二曰"材"通"哉",作语气词;三曰"材"通"裁",意为"裁决、判断";四曰"材"本身就有才能之意。文章认为从语音、语法、语义三个角度及全文内容、孔子思想来看,"材"应取其本义,作桴木之材讲,才最贴近原文语境,符合孔子的形象。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