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朱熹是荀学"命题的提出,朱熹笔下荀子的真实思想形象值得聚焦探讨。朱熹用"参杂法家"甚至"全是申韩"的评语表达对荀子取法法家以建构学说的不满,但依然认为与韩非等法家人物相较,荀子是有救世情怀的儒家圣贤,是"大醇"。朱熹沿用了程颐"论性"时性与气兼备的义理架构,认为孟荀皆有得失,荀子于"大本处不透彻,只见得人性之不好";孟子"只见得大本,未说到气质之性",这构成了性恶论兴起的理论源头。不识性之大本,导致荀子虽强调践履工夫却因流于细节而无从落实。朱熹认为应该从孟子四端说来阐明"礼乃性之固有",可破荀卿之说。总之,朱熹体察、肯定荀子的救世情怀下的良苦用心,从义理上有意识地统合孟荀来寻求发展儒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