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多源数据构建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K-means聚类法等方法,分析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及各维度的空间分异特征,识别具有相似优势的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类型区。研究发现:(1)中国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总体较低,区域差异显著。吴越、燕赵、闽台、齐鲁文化区较为理想地实现了资源、载体、支撑“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较高;关东文化区潜力最低。(2)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的空间分布以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和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少数民族聚居地为核心,以文化区交界处为边缘,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潜力高的城市仅有北京、上海;潜力较高的城市除广州、杭州、重庆等10个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外还包括晋城、苏州、黄山、黔东南、晋中、泉州;潜力中等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吴越、燕赵、齐鲁文化区;潜力较低及潜力低的城市数量多、范围广。分维度看,载体维度区域差异最大,其次是支撑和资源维度。(3)全国可分为五大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类型区。三维优势均高区仅包括北京、上海;支撑优势区包括广州、杭州等11个城市;资源-载体优势区包括晋城、黔东南等5个城市;三维优势中等区包括69个城市,主要分布在吴越、燕赵、齐鲁等文化区;三维优势均低区城市数量高达249个,广泛分布在中国全域。最后为不同类型区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
单位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