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大面积脑梗死(LHI)慢性期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的LHI患者81例为观察对象。患者均于脑梗死发病后10~15 h首次行MRI检查,证实为单侧急性LHI,患侧靶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采用抗凝+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并于慢性期(发病后16~18 d)复查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增强MRI检查。根据患者LHI区与健侧对照区的磁共振灌注成像参数值的比值计算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 TTP)。根据LHI慢性期DSC-PWI表现将81例患者分为低灌注组(n=47)和高灌注组(n=34),比较2组患者脑梗死区的DSC-PWI表现、治疗前后靶血管变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率中量表(NIHSS)评分及慢性期介入治疗情况。结果 81例LHI慢性期患者中高灌注34例,低灌注47例。与低灌注组比较,高灌注组患者的梗死区r CBF、r CBV显著增高(P <0. 01),r MTT、r TTP显著降低(P <0. 05)。高灌注组患者中靶血管改善30例(88. 2%),无明显改善4例(11. 8%);低灌注组患者中靶血管改善11例(23. 4%),无明显改善36例(76. 6%);高灌注组患者靶血管改善率显著高于低灌注组(χ2=33. 173,P <0. 01)。高、低灌注组患者入院当日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高灌注组患者慢性期NIHSS评分显著低于入院时(P <0. 05),低灌注组患者慢性期NIHSS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高灌注组患者慢性期NIHSS评分显著低于低灌注组(P <0. 05)。低灌注组患者慢性期磁共振评估后行球囊扩张术或者裸支架植入术19例(40. 4%),高灌注组患者均未行介入治疗。结论 MRI能评估LHI慢性期患者的脑血流灌注、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及靶血管治疗效果,为临床后期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 单位
    神经内科; 开封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