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位置试验阳性患者位置性眼震特征及病史特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位置试验阳性的121例患者,根据2017年BPPV指南标准,将位置试验出现阳性眼震者分为确定诊断组(确诊组)和存在争议的综合征组(综合征组),分析2组的性别、年龄、既往有无头晕反复发作、头痛和晕动症等因素、眼震特征及复位效果。结果:121例患者中,49例(40.5%)确诊为BPPV,72例(59.5%)考虑存在争议的综合征。女性在确诊组和综合征组的构成比分别为76.2%和78.9%。确定诊断和存在争议的综合征年龄均值分别为(51.2±16.8)岁和(51.3±15.7)岁。2组间眼震时长、自发眼震、摇头后眼震等经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组后半规管耳石水平和垂直方向眼震强度均值分别为(10.2±7.4)°/s和(36.6±17.5)°/s,水平半规管耳石水平强侧和弱侧强度均值分别为(40.8±25.1)°/s和(20.7±11.1)°/s;综合征组水平和垂直方向眼震强度均值分别为(7.2±7.7)°/s和(7.2±4.3)°/s。综合征组头痛患有率显著高于确诊组(P=0.013)。初始治疗完成后1d进行即时疗效评估,确诊组复位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5.0%和87.5%,综合征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0和30.4%。结论:位置试验阳性眼震者中,综合征组占多数。其眼震特征为低速率,持续时长,多伴有自发性眼震和诱发摇头后眼震;病史特征多伴有头痛和腔隙脑梗;复位效果往往不理想;推测部分可能与前庭性偏头痛、中枢性位置性眩晕等有关。BPPV的诊断一定要慎重,应仔细分析眼震及病史特征,不要泛化。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