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北地区的盟侨被日方拘押至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其中包括大量来华传教士。他们克服集中营内空间不足与物资匮乏的困难,因地制宜,开展了频次较高、形式多样的宗教活动。与战前各宗派独立从事传教工作不同,集中营内不同教派的传教士虽然也有神学思想的分歧、隔膜和冲突,但在共同劳动与生活的合作、交流中,发展出具有合一精神的潍县基督教团契。在集中营内,传教士通过唱诗、朗诵、演出等宗教生活展示了他们不妥协的态度,创造性地表达了他们对拘禁的批判与反抗。战后,传教士们发掘这一经历的神学内涵,认为这是“有意义的苦难”。时为燕京大学青年教师、后来成为知名神学家的吉尔基将潍县营视为观察人性的“实验室”,这段经历成为他神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