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为了解北京鸭(P)、金陵白鸭(J,品系)及正反交后代(PJ、JP)出生后生长速度和肌纤维特性的差异,测定0~7周龄体重,用非线性回归模型探求4个群体鸭生长规律;采集7周龄公鸭胸肌组织,比较肌纤维特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方法]利用Logistic、Gompertz非线性模型拟合生长曲线,通过拟合度(R2)和残差平方和(E)选择最适模型,计算相对生长率、绝对生长率及其杂交一代(F1)的杂种优势率;利用肌纤维组织切片和Image pro plus软件分析比较肌纤维特性;利用RT-qPCR技术检测肌肉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P、PJ和JP组选择Logistic模型,J组选择Gompertz模型为最适模型(R2≥0.986,E≤751.49);4周为拐点周龄,且P组质量最大,J组最小;各组相对生长率接近,绝对生长率差异明显,JP组4周龄的绝对生长率具有明显杂种优势,PJ组在6周后表现出优势。不同品种鸭的7周龄肌纤维直径、横截面积和密度均差异极显著(P<0.01);每个基因在F1的表达水平介于亲本之间且P组最高,P与J组差异极显著(P<0.01)。此外,F1的生肌决定因子(Myf5)表达与亲本差异极显著(P<0.01),但互相间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肌增强因子(MEF2C)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与其他指标极显著相关(P<0.01)。[结论]0~4周是鸭生长的关键期,需要更加严格的饲养管理;建议6周后开始选育工作,以降低鸭的应激。肌发育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差异是造成肌纤维差异的关键原因。
-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