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2010-2019年厦门市集美区新报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病例晚发现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现住址浏览,审核日期选择2010-01-01-2019-12-31,从《艾滋病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导出病例信息,剔除重卡、外籍及港澳台病例,描述晚发现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HIV/AIDS晚发现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368例病例中,符合晚发现病例定义159例,晚发现率达43.2%。2010-2019年来源为AIDS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和专题调查等主动筛查人群的晚发现率为31.1%(50/161),各年间无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趋势χ2=0.3,P>0.05。来源于医疗机构和常规体检等非主动检测人群的晚发现率为52.7%(109/207),晚发现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6.1,P<0.05。相较于商业服务,职业为学生是晚发现率的保护因素(OR=0.27,95%CI:0.10~0.71,P=0.01);相较于<20岁年龄组,40~<50岁(OR=3.86,95%CI:1.25~11.86,P=0.02)和≥50岁(OR=4.05,95%CI:1.26~12.99,P=0.02)为晚发现率的危险因素;非主动检测晚发现率是主动检测的2.43倍(OR=2.43,95%CI:1.52~3.90,P<0.001)。结论在AIDS宣传中应加强对中老年及非学生职业人群的宣教,提高人群主动检测意识,强化检测结果告知、转介和随访等环节,减少失访率,降低晚发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