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林和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形态特征、养分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

作者:李非凡; 裴男才; 施招婉; 罗水兴; 唐艺家; 刘晓天; **洋; 孙冰*
来源:生态环境学报, 2019, 28(12): 2349-2355.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19.12.006

摘要

通过珍贵树种人工林和次生林根系形态特征及生物量研究,揭示根系在养分循环与地力维持中的作用机制,为当地的人工林经营和次生林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意见。以广东省乐昌市龙山林场60年生次生林,16年生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根系采用土钻野外取样和根系扫描仪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1)3种林分的根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红锥林根系生物量最高(108.05±33.67) g·m-2其次为次生林(76.55±36.38) g·m-2),乐昌含笑林最低(73.31±57.70) g·m-2;(2)比表面积、根组织密度、根面积密度在3种林分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根系平均直径、比根长、根长密度在3种林分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乐昌含笑林根组织密度最低;3种林分不同直径范围根系的根长、表面积、体积占总体百分比,表现一致的变化趋势;(3)红锥林和乐昌含笑林的根系C与根系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显著正相关,而次生林无相关性;(4)次生林土壤P与根长密度和根面积密度显著负相关,而红锥林呈显著正相关;红锥林土壤C、N与根系K显著负相关,而土壤K与根系K显著正相关。因此,在该研究地可以选择乐昌含笑乡土树种作为造林树种,并适当的增施K、C、P肥有助于提高林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