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在大兴安岭林区选取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作为改培试验区,带状改培按照带宽不同分为:6 m(S1)、10 m(S2)、14 m(S3)、18 m(S4)改培样地,改培带的带长300 m;块状改培按照6个改培样地的面积分为:25 m2(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保留改培带内针叶幼苗树种,伐除非目的的针叶和阔叶树种,每条改培带平均分成3段样地,长度为100 m,分别栽植西伯利亚红松、樟子松、兴安落叶松,同时选择林分和立地条件相似的样地作为对照样地CK。建立涵盖枯落物持水性能、植被生物多样性、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光合作用和更新苗木生长状况等38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改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模式的改培得分依次是S2(0.757)> G2(0.740)> S3(0.446)> G3(0.216)> G1(0.158)> S4(0.001)> S1(-0.111)> G4(-0.304)> G5(-0.604)> CK(-0.608)> G6(-0.690)。其中,S2样地和G2样地的综合得分最高,说明10 m(S2)带状改培和100 m2(G2)块状改培模式效果最好,最适合大兴安岭地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改培,研究的成果为后续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
-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