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指导潜山裂缝型凝析气藏的有效开发,分别开展了长岩心注气实验及纵向剖面模型注气实验,从驱油效率及纵向波及程度两个方面深入认识潜山裂缝型凝析气藏注气开发机理。研究表明,对于衰竭开发,裂缝储层凝析油采出程度在前期(>32 MPa)高于无裂缝均质储层,但中后期(<32 MPa)低于无裂缝均质储层。在最大反凝析液压力(23 MPa)和废弃压力(5 MPa)下,裂缝使采出程度分别降低1.37%和4.77%。在最大反凝析液压力下注气,均质储层的凝析油采出程度提高20%,且与渗透率关系不大;受气窜影响,裂缝储层的凝析油采出程度仅提高13.7%。注气过程中,裂缝储层的气油比曲线呈双台阶状上升,拐点分别位于0.4HCPV、1.4HCPV,反映了裂缝和基质—裂缝两类气窜通道的形成。凝析油采出程度的增加主要位于注气阶段,后续衰竭阶段相比直接衰竭开发的增加幅度较小。结合注气PVT实验,认为注气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主要为保压和驱替。注气时机方面,无裂缝储层的高压注气效果显著优于低压注气,但对裂缝储层影响不大。对于纵向波及程度,无裂缝储层的隔夹层遮挡对重力分异存在一定阻碍作用,但重力驱特征整体上较为明显,顶部气驱程度最高;裂缝潜山高角度裂缝发育,阻碍了注入气在注采井间的横向运移,重力驱特征相对较弱,未形成明显低饱和度区,中部气驱程度最高。本文研究将对潜山裂缝型凝析气藏注气开发方案设计及动态跟踪调整提供有效指导。

  • 单位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