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逆转的病理定性评估

作者:孙亚朦; 周家玲; 王麟; 吴晓宁; 陈永鹏; 朴红心; 陆伦根; 蒋伟; 徐有青; 封波; 南月敏; 谢雯; 陈国凤; 郑欢伟; 李海; 丁惠国; 刘晖; 吕福东; 邵晨; 王泰龄; 欧晓娟; 王冰琼; 陈姝延; 尤红*; 贾继东*
来源: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7, 25(11): 1217.

摘要

目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逆转部分乙型肝炎纤维化和肝硬化, 但既往有关肝纤维化逆转的研究多采用病理半定量方法, 而非定性评估。本研究旨在建立反映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肝硬化动态变化的病理定性评估方法。方法入组CHB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初治患者, 以恩替卡韦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78周后行两次肝穿刺活组织学检查, 每半年进行1次随访评估。根据不同纤维间隔所占比例, 提出评估肝纤维化动态变化的定性新标准(P-I-R分类):进展为主型(predominantly Progressive), 逆转为主型(predominantly Regressive)和不确定型(Indeterminate), 分别使用此分类标准和Ishak纤维化分期评估治疗前后纤维化变化, 使用Ishak炎症活动度评分评估治疗前后炎症活动度变化。结果共入组112例有治疗前后两次肝穿刺的CHB患者, 其中71例Ishak≥3期且肝穿刺质量合格的患者纳入最终分析。根据P-I-R分类, 治疗前, 进展为主型、不确定型和逆转为主型患者比例分别为58%(41/71)、29%(21/71)和13%(9/71), 三种类型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HBeAg阳性率、HBV DNA和肝脏硬度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治疗后, 进展为主型、不确定型和逆转为主型患者比例变为11%(8/71)、11%(8/71)和78%(55/71)。在35例治疗前后Ishak分期无变化的患者中, 72%(25/35)的患者治疗后P-I-R评分为逆转为主型, 且这些患者的Laennec评分、胶原比例面积和肝脏硬度值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结论新的P-I-R分类可用于评估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