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敦煌舞”的概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的成功。《丝路花雨》剧中以敦煌壁画(主要是唐代“经变图”)为参照创编的舞蹈,特别是剧中女主角英娘的主要舞段“反弹琵琶伎乐天”,成为“敦煌舞”的典型舞态;这一舞态所体现的“S”形曲线运动规律,被视为“敦煌舞”的典型特征。此后不久,高金荣先生完成了《敦煌舞蹈的基本训练》教学体系建设,她也明确将“敦煌舞”定义为“敦煌壁画式舞蹈”,认为它是“中原、西域乐舞相融合的结晶,属古典舞范畴,可成为一个富有西部特色的古典舞流派”。由此,围绕着“敦煌舞”的研究,必然有对“敦煌壁画舞蹈”的研究,特别是对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天等乐舞形象的研究。与之相关联,“敦煌舞”作为“唐代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必然将目光搜寻其来龙去脉,前溯古天竺今印度的舞蹈,中探西域古龟兹的舞蹈,下追日本赓续的“唐舞图”的舞蹈等。与此同时,研究者重新焕发出“敦煌舞谱”研究的热情,对20世纪40年代已初步探索的“敦煌舞”研究领域有了进一步的追寻。诚然,“敦煌舞”研究是“敦煌学”研究的一部分,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独有特性和有机关联更是这一领域研究不断拓展、不断持续的内驱力所在。

  • 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