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至民国时期的海宁海塘修建与"海失故道"有很大关系,当钱塘江主溜在"北大亹"之时,海宁海塘的修建压力随之变大;反之变小。该区域海塘修建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由气候环境决定;后期主要是受"鱼鳞石塘"与"混凝土塘"两种筑塘技术主导,过程中也存在着士绅与国家,士绅与留洋知识分子之间的角逐。同时,海宁海塘修建过程,也伴随着海宁区块政区地位在"县—州"之间发生着转变,每当海宁区块潮灾减弱之时,政区地位上升;潮灾增强之时,政区地位便有所下降。海宁作为海潮首冲之地,其处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杭、嘉、湖、苏、松、常六府的生产安全,而后者恰是国家所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