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一九八〇年代以后在中国崛起的大众文化,在时间上既与"现代化"进程相同步,而在空间上又与都市背景相协调,那么紧接着我们就要追问,作为"文化"的修饰语——大众,是如何从旧的表述体系中分离出来,在新的文化时空中建构出自身的主体形象?又如何形塑出一种具有"中国"意味的大众文化形式?对于上述问题,国内学者大多直接搬用西方学者的概念和理论,极少考察我国"大众"主体建构的具体缘由,因而欠缺"前提性"的历史陈述和背景解读,也缺乏切实而微的"个别"研究。落实到"大众"问题上,多数学者也只是按照西方学者的一般解释,从文化生产的一维性角度定义"大众",却没有对中国大众的身份谱系作出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