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肝外肿瘤患者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相关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原发肝外肿瘤患者电子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 筛选出发生PD-1/PD-L1抑制剂相关肝损伤者, 统计分析肝损伤的发生时间、临床类型和严重程度等。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将患者分为肝损伤组与无肝损伤组, 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类型、合并疾病、有无肝转移、PD-1/PD-L1抑制剂治疗方案、联合用药和基线肝肾功能等临床特征, 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肝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 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86例, 其中29例发生PD-1/PD-L1抑制剂相关肝损伤, 发生率为7.5%。29例患者中, 男性25例, 女性4例;年龄19~90岁;使用信迪利单抗者7例, 纳武利尤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各5例, 帕博利珠单抗4例, 替雷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各3例, 卡瑞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各1例;开始用药至发生肝损伤的中位时间为44(24, 112)d;肝损伤的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者8例, 胆汁淤积型17例, 混合型4例;严重程度为1级者19例, 2级7例, 3级3例。诊断为肝损伤后29例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 其中24例停用PD-1/PD-L1抑制剂;21例患者6~71 d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8例发展为慢性肝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合并肝炎病毒感染(OR=5.749, 95%CI:1.337~24.719, P=0.019)、合并高血压病(OR=5.345, 95%CI:2.034~14.047, P=0.001)和基线碱性磷酸酶(ALP)≥125 U/L(OR=4.651, 95%CI:1.728~12.521, P=0.002)是PD-1/PD-L1抑制剂相关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损伤是PD-1/PD-L1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 临床分型以胆汁淤积型多见。合并肝炎病毒感染、高血压病及基线ALP较高者是发生PD-1/PD-L1抑制剂相关肝损伤的高危人群。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