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遗民”一词最早有“遗留下来的人”之意,后世衍生出隐士、百姓等义项,至今更侧重于“亡国之民”“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之人”之义。而遗民现象虽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如殷遗伯夷、叔齐;但在东汉之前的文献记载中,更认为夷齐是节行超逸的隐士,而非为故国守节之遗民。两汉时期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遗民,直到宋元、明清之际遗民才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期。“遗民”涵义的演变及现象的发展与时代环境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