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咏物诗发源于蔡邕、班婕妤,虽说在汉末魏晋时期就已初成,但真正成熟要到唐代。李峤以百咏为题,实际不过功在密附,体物虽精,实乃齐梁馀绪。在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提出“兴寄”观后,咏物诗就不仅仅流于“直如猜谜”的文字游戏,而是进入了一个文学自觉的天地。其后盛唐的诗人们也凭着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了咏物诗的价值。在杜甫之前,咏物诗的创作在数量上已有李白这样的大手笔,在艺术风格上也有王维这样的成熟之作,甚至《国秀集》中几位不太知名诗人的咏物诗也堪称含蓄隽永、寄托遥深。然而就丰富性而言,无论从题材的选取还是体裁的运用上,真正把咏物诗创作带入新天地的乃是杜甫。他不仅扩大了题咏的范围,表达的情感也由讽喻赞美而至嗔怪慰藉(参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引钟惺语,中华书局,1979,614—615页)。更有甚者,在体裁上杜甫也是第一个大量运用歌行体创作咏物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