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上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的时候,我正努力地分析作者几次流泪的情节,试图让学生理解作者被父亲的所作所为而感动的情绪.正在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朱自清流泪并不是因为他被父亲感动了!"他的话让我一怔,我示意让他继续说下去,他说:"朱父的在信中说他自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作者伤感的应该是这个,因为年轻时的朱自清和他父亲的关系并不好,所以后来才有了‘不相见有二年余’的说法,而年轻时的朱自清特别看不惯他父亲,比如课文中为父亲送行这一情节,他看不到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父亲的‘迂’,然后催着父亲早点走吧!""那为什么朱自清在看到父亲离开之后,哭了呢?"我问他.他声音提高了八度,眉毛都扬起来了,激动地说:"那也是因为他看到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的老态,想到‘大去之期不远呀!’"我细细琢磨孩子的话,觉得还真有道理.后来细读了朱自清的《匆匆》,更是认同这一观点.我隐约发现,在朱自清的内心深处,是有这么一处柔软的地方,那便是对岁月流逝的伤感,对亲人离去的悲伤.我被自己的发现吓了一跳!从教13年,我有几次用心倾听了孩子的发言,用自己的心去研读文本呢?这样鲜活的解读竟然从来没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