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Bikini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50岁以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行髋臼周围截骨术的39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改良Bikini入路(研究组)20例(21髋), 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对照组)19例(20髋)。研究组男性3例, 女性17例, 年龄[M(IQR)]27.5(14.3)岁(范围:11~44岁);对照组男性2例, 女性17例, 年龄27.5(19.3)岁(范围:17~47岁)。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名医师采用同种方式缝合。记录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通过测量X线片, 记录手术前后前中心边缘角(ACE)、外侧中心边缘角(LCE)、臼顶倾斜角, 测量并计算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率(AHI), 观察截骨愈合时间;记录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国际髋关节评分(IHOT)-1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12个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和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分。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切口长度为10.5(5.0)cm, 小于对照组的15.0(3.0)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309.000, P=0.007)。患者随访时间(19.1±11.1)个月(范围:12~60个月)。研究组出现股神经牵拉损伤2例次, 坐骨支骨折1例次, 均于术后3个月随访时恢复正常, 对照组未出现相应损伤。研究组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3例次, 对照组2例次。两组各出现切口延迟愈合1例次, 均经再次手术清创缝合后愈合;研究组出现耻骨支延迟愈合4例次, 对照组5例次。两组患者均无坐骨神经、股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4%(11/21)比40.0%(8/20), χ2=0.631, P=0.427]。患者临床截骨愈合时间为术后(4.5±1.3)个月(范围:3.0~8.0个月)。两组术后矫形效果均良好, 组间ACE、LCE、臼顶倾斜角、AH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 两组患者VAS、Harris评分、IHOT-12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的切口瘢痕小于对照组, VSS和POS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改良Bikini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50岁以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 与改良Smith-Petersen入路相比, 早期临床疗效相当, 具有术后切口瘢痕更小、切口更隐蔽美观的优势, 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 贵州中医药大学; 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