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微信和电子药盒等智能工具在北京市肺结核患者督导服药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为全市患者管理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通州区、昌平区和平谷区作为试点区,对3个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登记的肺结核患者,按照入选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对照组和智能工具组各纳入515例患者,智能工具组134例使用微信,381例使用电子药盒。对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督导服药管理,完成疗程后,评估患者智能工具使用情况、治疗效果及对微信和电子药盒的满意度。结果:对使用智能工具的肺结核患者进行规则打卡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0岁患者规则打卡率为12.2%(21/172)、30~60岁患者为30.5%(68/223)、≥60岁患者为25.8%(31/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26,P<0.001);不同职业人群中,在职人员规则打卡率为19.9%(44/221)、离退人员为14.1%(9/64)、农牧渔民为39.7%(31/78)、学生为10.0%(2/20)、家务及待业为25.8%(34/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04,P<0.001);北京市户籍人群规则打卡率为29.9%(69/231)、外地户籍为18.0%(51/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5,P=0.002);首诊断机构为市级定点医院的规则打卡率为24.8%(63/254)、区级定点医院为76.5%(13/17)、结核病防治机构为18.0%(44/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01,P<0.001);单纯肺结核患者的规则打卡率为20.8%(90/433)、合并肺外结核患者为36.6%(3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1,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0~60岁(OR=3.154,95%CI:1.842~5.403)以及≥60岁(OR=2.504,95%CI:1.357~4.622)的患者、北京市户籍(OR=1.837,95%CI:1.154~2.923)和合并肺外结核的患者(OR=2.596,95%CI:1.532~4.399)能坚持全程使用智能工具。对照组患者成功治疗率为93.0%(479/515),智能工具组为93.2%(480/5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5,P=0.902),使用智能工具患者的成功治疗时间[288(206,365) d]短于对照组[363(234,36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81,P<0.001);智能工具组治疗2个月末或3个月末痰菌检查比例和痰菌阴转率[58.1%(157/270)和56.7%(153/270)]高于对照组[42.7%(109/255)和39.6%(101/2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448和15.281,P值均<0.001)。患者对使用微信或电子药盒满意度为64.5%(330/512)。结论:微信和电子药盒等智能工具在确保患者成功治疗率的基础上,对患者规律复诊和规范查痰等治疗依从性有一定促进作用,适宜在30岁以上、北京市户籍和合并肺外结核的患者中推广。
-
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