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家宗教政策的调整,明初以后皖南地区的佛教传播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帝王及皇家的支持直接促进了明代皖南佛教名山的形成,在名山佛教的示范效应下,加之拥有相对雄厚的物质文化以及信众基础,明代皖南地区佛教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深,与区域社会的结合也日趋紧密,大量寺院因此得以新建、重建或重修。分析嘉靖朝皖南地区的寺院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存在徽州的歙县、休宁、婺源以及毗邻南京的当涂、芜湖、建平等地两个连片高密度分布区,反映出社会常态情况下佛教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与万历朝九华山佛教崛起以后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就历史佛教地理研究而言,在空间选择上应注意与研究对象本身相应资料的匹配及研究精度的需要等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