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针刺手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120例PCIV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组60例,采用针刺风池穴、涌泉穴、足三里及中冲穴,进针方向为对侧外眼角,频率为120转/min;B组60例,采用针刺风池穴、涌泉穴、足三里及中冲穴,进针方向为喉结,频率为120转/min。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血浆5-HT、GABA水平、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低于B组(P<0.05),A组患者的血浆NE水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末峰值流速、舒张期末峰值流速高于B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风池穴针刺进针方向为对侧外眼角联合常规治疗对PCIV的治疗效果更好,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