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蛋白质复合体,具有稳定染色体的功能。端粒长度的变化与环境致癌物的接触密切相关;端粒修复延长依靠端粒酶的催化和介导。典型环境致癌物多环芳烃(PAHs)接触可通过调控端粒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端粒长度的变化;长期接触PAHs可导致周围血白细胞端粒缩短,且呈一定程度的剂量-效应关系。端粒功能异常是砷中毒的重要机制之一,端粒长度的变化可作为砷的接触性生物标志物;但砷接触对端粒长度影响的研究结果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砷接触对端粒长度影响的一致性及可能的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大气细颗粒物接触可通过诱发机体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攻击遗传物质,进而影响体内细胞的端粒长度;急性颗粒物接触可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天)增加端粒长度,其后端粒的缩短可能与炎症机制有关。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可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环境致癌物所致肿瘤的早期监测、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