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古代对《论语·公冶长》子曰“吾与女弗如也”的解读存在很大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汉儒解为孔子说自己与门人子贡俱不如颜回,以表达对子贡的安慰;二是宋代朱熹解为孔子对子贡的赞许。汉儒及包咸的解读广为流传,并为清代考据学所论证。朱熹的解读则受到较多批评,又受到清代考据学的否定。歧解至今难断,而且学界越来越多地倾向汉儒的解读。安大简《仲尼曰》“吾不如回也”表明,孔子明确说过自己不如颜回,无疑为汉儒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证据。然而,朱熹的解读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或许对今天重新解读孔子有较多的启发。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