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炎(IC)临床特点、发病危险因素及炎症指标对判断预后的意义,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20年2月经北京市某三级医院结肠镜及相关检查诊断为IC的患者72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的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将2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预后及发病危险因素;同时比较病例组患者起病时与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病例组患者的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其中吸烟史、冠心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腹部手术史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吸烟史、冠心病、高脂血症是IC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病例组起病时与治疗后炎症指标变化,发现治疗后白细胞及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多发生于合并有冠心病、高脂血症及有吸烟史的老年女性,会表现为白细胞、CRP、D-二聚体等指标显著升高,治疗过程中炎症指标较前下降或可提示疾病好转。

  • 单位
    民航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