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以气道驱动压(ΔP)为导向的镇静策略对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需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 经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后,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ICU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浅镇静策略, 每4 h进行1次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 镇静目标为RASS>-3分;研究组每日测定1次ΔP, 低驱动压者(ΔP≤14 cmH2O, 1 cmH2O=0.098 kPa)镇静目标为RASS>-3分, 高驱动压者(ΔP>14 cmH2O)镇静目标为RASS≤-3分。入住ICU 28 d时进行评价, 并随访至60 d。主要观察指标为28 d无机械通气日;次要观察指标为气管插管拔管成功率、出院转归、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和谵妄发生率以及60 d生存率。结果共入选60例因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及ΔP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28 d无机械通气日较对照组显著增多〔d:20(0, 23)比12(0, 16), P=0.018〕, 并且VAP发生率(3.3%比16.7%, P=0.045)和谵妄发生率(0%比10.0%, P=0.038)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研究组与对照组拔管成功率(73.3%比66.7%, P=0.273)、出院转归〔好转(例):24比21, 未愈(例):2比5, 死亡(例):4比4, P=0.506〕以及60 d生存率(83.3%比76.7%, P=0.5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浅镇静策略相比, 以ΔP为导向的镇静策略能有效地缩短ICU患者机械通气时间, 减少VAP及谵妄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