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潍坊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 于潍坊市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的486 954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浆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梅毒螺旋体(TP)检测;采用速率法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对ELISA检测结果合格的血浆标本, 采用病毒核酸扩增检测(NAT)技术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HCV RNA及HIV RNA检测。采用χ2检验和线性趋势χ2检验比较不同检测项目、年份及检测模式的不合格率之间的差异。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并且于献血前与所有献血者签署《献血者知情同意书》。结果① 2016-2020年潍坊市486 954例无偿献血者血浆标本的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2.61%(12 727/486 954)。不同年份间ALT、抗-TP、HBsAg、抗-HCV、抗-HIV及NAT的不合格率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4.033、76.571、66.981、19.940、107.544、79.986, P<0.001)。② 2016-2020年本组无偿献血者的ALT、抗-HCV、抗-TP不合格率均呈下降趋势, HBsAg、抗-HIV、NAT不合格率变化较为平稳, 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χ趋势2=100.945、5.217、12.976、59.348、65.517、6.462, P<0.001、=0.022、<0.001、<0.001、<0.001、=0.011)。③本组475 029例无偿献血者血浆标本的NAT不合格率为0.08%(365/475 029), 单个标本检测模式的不合格率为0.16%(299/189 534), 高于混合标本检测模式的0.02%(66/285 495),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8.942, P<0.001)。2016-2020年, 各年献血者的NAT单个标本检测模式不合格率亦分别高于混合标本检测模式, 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303、23.161、39.176、50.249、87.000, P<0.001)。结论潍坊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ALT检测不合格是血液检测不合格的主要原因。NAT技术单个标本检测模式的不合格率较混合标本检测模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