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土壤水蚀的时空变化特征,阐明影响土壤水蚀空间分布格局的驱动因子,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土壤水蚀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选取降水、土壤属性、地形、遥感等多源数据,估算榆林市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壤水蚀量,开展榆林市土壤水蚀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榆林市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均以微度侵蚀为主。相较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榆林市强度侵蚀及以上的面积显著减少。榆林市南部土壤水蚀程度要高于北部,其中南部局部地区土壤水蚀现象较为严重。2010年土壤水蚀量(5.339×107 t)较2000年(1.124×108 t)大幅度下降,而由于近年来榆林市降雨侵蚀力的增加,2020年的水蚀量(6.864×107 t)则较2010年(5.339×107 t)有小幅增加。榆林市的西南和东南由水蚀造成的流失量较北部更为严重,尤以定边最为严重,三年分别贡献了全市由水蚀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44.68%,16.69%,14.66%。中度及以下强度对榆林市土壤水蚀流失量贡献较大。驱动榆林市土壤水蚀形成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子为地形及降雨,不同因子的交互作用增加了对水蚀程度的影响,不同地貌区间的驱动因子也有较明显的差异。在2000年和2010年,榆林东部覆盖度为40%~50%的山区砂质陡坡发生强烈水蚀的风险最高,而2020年发生剧烈土壤水蚀风险最高的地区为覆盖度为30%~40%的砂质平原地区。[结论]榆林市土壤水蚀状况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年间发生了变化,且水蚀分布格局主要受到地形和降雨因子的驱动,未来还需进一步优化模型因子,以提高模型对中等以下侵蚀强度的预测精度。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