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年5月平水期,在黄河、渭河和洛河交汇处通过向垂钓者及渔民购买的形式采集体质量分别在250g、50~100g和50g左右的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和白条鱼(别称条、鲦、白鲦等,Hemiculter leucisculus)样品,分离骨和肌肉,用硝酸-高氯酸混酸消化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和原子荧光法(AFS)测定鱼类样品中Cd、Cr、Cu、Mn、Zn中Hg元素含量,采用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Pi)评价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用危害系数HQ和危害指数HI评价鱼类的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Cr含量在16.00~62.50mg/kg之间,Cd含量在0.08~3.36mg/kg之间(未检出样品除外),Cu含量在0.15~2.22mg/kg之间,Mn含量在2.23~7.74mg/kg之间,Zn含量在16.39~52.20mg/kg之间,Hg含量在0.0002~0.01mg/kg之间(未检出样品除外)。所采集鱼类样品中Cr、Cd含量明显超标,Cd污染明显。样品的Cr危害系数HQ均大于1,危害指数HI均大于1。本研究认为重金属已经对样品采集区鱼类形成食用健康风险。
-
单位材料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