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中村改造安置区面临从农村社会结构向城市社会结构转型问题,而安置区治理则是保障顺利转型的关键。基于“制度-生活”分析框架对安置区“制度构建”和村民“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城中村的被“污名化”导致安置房建设和安置区规划均呈现明显的“别样化”特征。另外,外来人口涌入的同时,村民则成为“食租者阶层”,不仅使安置区的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甚至还导致安置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此外,受城中村治理“后遗症”的影响,安置区还出现“自发性与非正式性”引发的“管理真空”、人为性的“管理真空”和尚未被发现的“管理真空”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安置区治理陷入困境。然而,安置区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村民解决日常生计问题,并为外来人口提供再社会化的场所,而且还能够帮助地方政府解决暂时无力解决的一些其他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安置区存在的合理性,并从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和管理结构等三个层面对安置区进行综合研究,才能为安置区治理构建良好的社会基础,并为安置区探寻良性的发展路径,进而使安置区最终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