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新型灌溉模式对农田水氮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鲁麦21为试验对象进行大田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设拔节期和扬花期均测墒补灌至田间持水率的65%(W65)、75%(W75)、85%(W85)3个水平;灌溉方式为副区,设滴灌(D)、微喷灌(WP)和拔节期微喷灌扬花期滴灌(WP+D)共3种灌溉方式,研究灌水量和灌溉方式对土壤水氮分布、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低于田间持水率的灌溉只对0~40 cm土层产生影响,小麦全生育期内4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没有波动,即0~40 cm土层为主要的供水层及持水层,土壤含水率表现为W85处理>W75处理>W65处理;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量在W65、W75灌水量及微喷灌模式下较高,且随着灌水量增多硝态氮淋溶风险增大;成熟期,灌水量、灌溉方式及二者交互作用对4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随着灌水量增加,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拔节期微喷灌结合扬花期滴灌的模式下可以达到更好的节水保产效果,产量达到了6 147.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16.2 kg/(hm2·mm),且达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8 429.0元/hm2。【结论】综上可知,拔节期和扬花期均测墒补灌至田间持水率的75%并配合微喷灌+滴灌的模式,可以实现小麦生产节水环保增效的目标。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