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结合当前培育的基本态势来看,由于传统培育途径主要是学校,难免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对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客观情况认识存在偏颇,对大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培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载体和资源利用不够充分、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有待健全以及思想基础和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要从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传统和现代、隐性和显性结合的角度着眼,构建融个人、家庭、学校和政府为一体的育人格局,不断完善育人体系。
-
单位黑龙江大学; 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