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2.2 mm与3.0 mm的角膜缘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全角膜、角膜前表面和角膜后表面的手术源性散光(SIA)影响的差异。方法将103例(103只眼)白内障患者分为2.2 mm组74例(74只眼)与3.0 mm组29例(29只眼),在角膜10:30位做单平面角膜缘切口后行常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术后3个月应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以角膜顶点为中心3 mm、5 mm直径区域内的全角膜散光值(TCA)、Sim K值、3 mm、5 mm直径区域内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值(ACA)、后表面散光值(PCA),使用矢量分析法分解散光为X-Y径线,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质心SIA(Centroid SIA),并采用Sigma Plot软件进行绘图。结果术后3个月2.2 mm组、3.0 mm组对于全角膜、角膜前表面和角膜后表面产生的SIA的算术平均值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靶点图显示3.0 mm组的SIA的散点位置较2.2 mm组更为分散,提示2.2 mm组切口更稳定。术后3个月2.2 mm组通过3 mm直径区域TCA计算得出的SIA高于Sim K及相同区域ACA计算得出的S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5 mm直径区域TCA计算得出的SIA高于通过Sim K计算得出的S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5 mm直径区域TCA计算得出的SIA虽然也高于相同直径区域ACA的SIA,然而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72),2.2 mm组在直径5 mm区域内X径线上TCA计算得出的SIA大于ACA的S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Y径线上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此外,在直径3 mm区域内的X径线及Y径线TCA与Sim K、ACA计算得出的SIA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0 mm组通过不同直径区域TCA计算得出的SIA与Sim K、ACA计算得出的SIA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其X径线及Y径线的SIA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3.0 mm较2.2 mm的角膜缘切口在全角膜、角膜前表面产生更大的Centroid SIA,且2.2 mm角膜缘切口对全角膜SIA的影响大于角膜前表面SIA。

  • 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