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苍峄铁矿带为山东省典型的"鞍山式"铁矿成矿带,其后期改造作用剧烈,控矿因素复杂。带内先后发现和评价了多个大、中型铁矿床,现区内露头及浅部矿体已基本查明,探求铁矿石资源量逾9亿t,仍未完全控制该矿带的延长和延深规模,其深部及外围隐伏资源潜力巨大。以往勘查工作侧重于各区段浅部矿体特征和规模的控制评价,对矿带赋存规律和找矿方向的研究存在不足。该文结合矿带内已查明矿床特征,对区内基底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开展了分析研究。基于褶皱控矿理论,将苍峄铁矿划分为5个主含矿带,以次级截矿断层为界,将各含矿带自西向东分为3个区段。从断层构造对控矿褶皱及含矿带的后期改造入手,对原始控矿褶皱进行了恢复重建。验证了太白向斜、石闫背斜、辛庄向斜和后大窑背斜为连续产出的复式褶皱,因褶皱构造向西倾伏,致使辛庄向斜向东剥蚀缺失,石闫背斜和后大窑背斜向西隐伏深潜,并有继续向西延伸的可能。进而分析了区内找矿远景,划分3个赋矿远景区,指明了该区今后的重点找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