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行角膜屈光术前屈光不正患者双眼上下睑板腺的腺体形态, 并对影响睑板腺形态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就诊, 拟行屈光矫正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244例(488眼), 其中男101例(202眼), 女143例(286眼), 年龄17~51岁。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男女组分别按年龄再细分为≤25岁组、>25~<35岁组、≥35岁组;根据有无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史分为对照组和配戴组;根据等效球镜度(SE)分为>-6.00 D组和≤-6.00 D组。采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测患者的眼表功能指标, 比较不同分组患者的泪河高度(TMH)、首次泪膜破裂时间(fNIBUT)、平均泪膜破裂时间(avNIBUT)、睑板腺缺失率、睑板腺腺体弯曲数量的差异。不同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睑板腺缺失率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采用Eta系数。睑板腺缺失率与年龄、接触镜配戴时间、SE、TMH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组间fNIBUT、avNIBUT、睑板腺缺失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9, P=0.017;Z=-3.19, P=0.001;Z=-3.46, P=0.001)。男性患者不同年龄组各组间fNIBU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42, P=0.040), 其余各项眼表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患者不同年龄组各组间TMH、fNIBUT、avNIBUT、睑板腺缺失率、睑板腺腺体弯曲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无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组间avNIBUT、睑板腺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 P=0.043;Z=-3.43, P=0.001)。SE>-6.00 D组和≤-6.00 D组间睑板腺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9, P=0.047)。睑板腺缺失率与性别、年龄、软性角膜接触镜配戴时间、SE、腺体弯曲数量均有相关性(Eta系数1.0;r=0.10, P=0.036;r=0.16, P<0.001;r=-0.11, P=0.013;r=0.21, P<0.001)。结论: 睑板腺形态变化主要表现为睑板腺腺体缺失、腺体弯曲数量增加, 影响患者睑板腺缺失率的高危因素包括女性和高度近视。角膜屈光手术围手术期应特别关注女性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表功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