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肺结核患者药物治疗后出现皮疹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出现药物性皮疹的老年肺结核患者400例,并按年龄分为超高龄组(≥70岁)和高龄组(6069岁)。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皮疹后的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随访其治疗后胸片病灶吸收情况。采用标准回归法分析老年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1)在是否初次发病例数上,超高龄患者组与高龄患者组差异显著(χ2=3.895,P<0.05),高龄患者的复诊例数多于高龄组的(68例vs 50例);超高龄组的停用药物时间显著高于高龄组的(t=2.577,P<0.05);两组皮疹发生的部位频率最高的均是上肢,其次是胸部、背部、下肢和腹部,发生频率最低的是面部;(2)超高龄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值、谷丙转氨酶、胆红素均显著高于高龄组且均高于正常值;超高龄组的白细胞下降值显著低于高龄组的(t=2.063,P<0.05);(3)在治疗结束时病灶吸收的例数差异显著(χ2=11.973,P=0.035);(4)除是否发热这一变量之外,皮疹时是否肝损伤、停抗结核药物天数、白细胞下降、结核抗体、CD4、是否复治与病灶吸收之间两两相关均显著(P<0.05);(5)结核抗体、CD4为正向预测疗效,而皮疹时是否肝损伤、停抗结核药物天数、白细胞下降、是否复治为负向预测,这6个变量共可解释病灶吸收情况58.4%的变异量。结论老年患者药物治疗后皮疹并发的肝功能损伤、白细胞下降、高热等更为严重,疗程结束时病灶的吸收率低,年龄越大疗效越差。并发肝损伤、停抗结核药物天数长、白细胞下降、复治是预后的不良因素,治愈率低,而增强个体免疫力则可能会提高治疗效果。